CYAN.Core: Ceplavia's Life Blog

在偶爾的好物分享與大部分的 HATE LIFE 中尋找平衡是否錯過了什麼小確幸?

雜談#20: 車

我一直以來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車、(面向特定使用的)打印機、(比較專業的)交換機這種東西,至少在中國大陸,是不會有零售的。車只能透過「4S 店」之類的經銷商來購買,而打印機之類的電子產品,則是……似乎除了從官網找例如「華南區」的銷售之外,就沒有辦法或途徑去接觸——更多的是靠人脈才知道:「這個人是賣打印機的,找他」。然後這類電子產品也很神奇地非常難找到驅動,多半只能從銷售推來的技術人員微信號那要到過期不知道多少年的驅動,更專業方面的驅動,比如 Linux 下使用的驅動(這也算專業?),則是更難找了。

好了,偏題太多,入正題。早些時間,我定了一台車。具體 Model 是上汽名爵(MG)的「全新」MG4 (實際命名應該是 MG4 2026 款),530 智趣版。

挑車的過程也很有趣,最早的時候是友人推薦的奇瑞瑞虎 7 PLUS,後來留意到「小汽車增量指標」的存在,就沒有再考慮油車。改為挑選所謂的「新能源」,也就是包含插混(PHEV)、增程(EREV),和純電(BEV)。

最初還是在奇瑞的車型中選,雖然這種所謂的理工男造車的營銷手法我並不喜歡,也不喜歡這種把有自己特色又強行稱為理工男造車的方式,但奇瑞的一些細節設計我很喜歡,因此後來挑選的是風雲 T8,或依預算可能是 T9。

在這個過程中,就發現奇瑞賣車的核心思想是多生兒子互相打架,一個車型可能莫名其妙地暢銷,那他就會長長久久;倘若某個車型不知何故大宣發之後銷量暴死(有可能是因為季節問題、政策問題,但車本身可能是好車),就會砍掉這個產線。奇瑞的大部分車被稱為是同系列車換「前臉」,也是他們這個內部政策問題,方便組合出不同型號的車。

在確定想要購買風雲 T8 後不久,就看到了系列停產的消息,嗯……

當下的心情是覺得很莫名其妙,同期看到説這車型的「丐版」(亦即最低配版) 是幾乎不排產,就覺得更莫名其妙(後來才知道這是大部分車企的一貫做法)。不久後就出來了 風雲 T8L 的送審消息,粗略瞭解了一下,風雲的 L 後綴,基本上就是系列停產,尺寸稍微加長或加大一點,變成「全新系列」再推出來賣。

當時工作關係,忙了又一段時間,有趣的是,等了好久,也沒能等來 T8L 的發佈消息。然後就開始看到好多的 4S 店在減價拋售風雲 T8,但是就……幾乎都是低配版。

我對車型分低中高配,其實是不太理解。從商業角度來看,無可厚非。

好多年前爺爺還在生的時候,家庭內的第一台車是本田 Fit 的……實際上應該是 City 系列,但冠的是 Fit 的名,在現在的 Fit 之前 (這個車很神奇喔)。當時提車是到那個 4S 店的停車場,每台都發動引擎,然後爺爺逐台看的,我印象很深的是車架號和引擎號後幾位一樣。

當時我就覺得好神奇,為什麼 4S 店會有好幾台存貨在,既然有車型配置的存在,那是否車型發佈時,車企就已經很自信比如中配一定是最大賣,某個配色一定是大家都喜歡……沒有人覺得這已經很奇怪了嗎?

先説配置,倘若分低中高配,車企又很肯定低配無人買不排產,中配銷量一定好多,4S 店會買入一部分作為存貨,高配則等人定車再產之類的……我衹覺得這種做法,除了設計師會很傷心之外,也很不尊重自己的產品。高配變成了硬做加法出來妥協的產物。

顏色更是好笑,常見的車顏色都是黑白灰,可以説這幾種顏色佔到了市面上家用車輛的 80% ……那其它顏色做出來實在是當好玩的嗎?設計出來顯得設計師有做事還是你很有設計能力?真的是莫名其妙。

好了,又扯完了,剛才還在説挑車。

等到工作忙完之後,再看風雲 T8L 的消息,幾乎還停留在 B 站有小道消息影片的程度,當時就想要找一些相對小眾的品牌來買了……當然,新能源車買小眾品牌顯得有點不可靠,在 B 站看了一系列影片,有句話確實有道理:「沒有必要陪智能車機去成長」。當然,我不太喜歡這句話。

當時看了不少主題是「10 萬級插混 SUV」之類的影片(我個人不是太喜歡轎車,最喜歡的實際上是像本田飛度這種掀背,按現在的分類來講應該是 CUV),大部分都是推薦比亞迪的爆款。我若干年前決定不用雙飛燕的辦公鼠標之後,當時可説整個世界都在叫人買羅技 G502,我在購買這方面的逆反心理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所以,比亞迪、理想(車主質素問題)、華為及其相關合作商的車(華為垃圾)、吉利(OTA 車主),這幾個品牌我是直接 PASS 的。

有一段時間是考慮乾脆提升一下預算,買風雲 T9,看到有人稱這輛車是「靈活的胖子」,我還算是喜歡這種稱呼的,但又考慮首輛車就買這麼大的,或許駕駛上會比較折磨。此時看到華為和奇瑞合作,推出智界系列汽車,然後奇瑞的老總説會傾盡奇瑞的研發資源來合作,嗯……

這個時候時間正好來到了 25 年 的 9 月左右,背景是中國在 26 年開始,即將對新能源車徵收購置税,26、27 年為減半收取,亦即 5%,此後就是全額收取,亦即購車款 10%。另外,對新能源車的補貼……還是什麼規範?也收緊了。具體來説,對於 PHEV/EREV 的車型,WLTC 工況必須要超過 100KM,才符合某些標準。

簡短來説,WLTC 所標定的續航會更短,更貼近實際。CLTC 是儘可能延長續航的駕駛方法。

在此大前提下,我的判斷是,25 年最後這幾個月,可能會是新能源車最後的瘋狂。

這個時候就正好看到了 MG4 2026 款上市相關的影片,當時我記得是正式開始預定還是發售後幾天而已。看了大量的資料後,就打算去定車了。

當時網上有非常多的,我稱為是奇怪的資訊。

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 4S 店的亂收費問題,有很多人去線下 4S 店看,都反饋有這種問題:提車費 2000,金融服務費 5000,上牌費 500,等等。

針對提車費(出廠費之類的)當時能夠立即提車的版本都是續航 437 km 的版本,分 3 個,很多人買最低配,也有人買中配,認為性價比高,大概 7.38 萬?當時的情況是名爵之前根本不在意國內市場,這算是名爵(上汽收購)在中國大陸的第一次正式發力,此前對經銷商監管不力,我認為很正常,這是其一。其二,有去看過這個車型配置的,都知道這個價錢簡直是超值。這種情況下,經銷商可以賺多少,明眼人都算得出來,所以,經銷商想多賺一點,我認為無可厚非。

至於使用廠家的無息貸款 (5 萬) 要被經銷商收回去 5000 當手續費這個問題……他媽的買 7 萬的東西要貸 5 萬,你不如不要買了……上牌費這種更是金錢換時間的經典代表,我是不知道什麼廢物遊民沒事做喜歡去車管所自己辦手續。

總之,因為續航的問題,我直接定了 530km 版本的智趣版,沒有選擇半固態版本的首要原因是沒有辦法在 25 年內提車。

首批車也有一些問題,漏雨水滴管,少加熱模塊,這些都是廠商的奇怪操作,一個是考慮不周,一個是想分南北版本,後來打算都加裝加熱模塊的作為標配,其實算是進一步壓縮利潤,不過明眼人就看得出來廠商是負責任的類型,至少漏雨水的問題有新擋板可以安裝。

從後來的交貨週期來看,530 智趣因為電池產能問題,改為採購寧德時代的電芯,就知道真的是產不過來,對於在國內算是首次發力的車企來説,我始終覺得能夠接受。

比起那些爽騙國家補貼,結果燒了幾百億出來,不是車企倒閉,就是 CEO 不知道怎麼開車門的,要好不知道多少倍。

至於那些噴來噴去的……你他媽買個最低配 6.58 萬的搞不好都要貸 5 萬,然後在那罵貸款會被經銷商收服務費,嗯……不説什麼了。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